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有感
王泽强: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这场庄严的盛典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豪迈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14年浴血奋战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团结才能自强。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段历史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从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
阅兵式上,人民军队以昂扬姿态展现新时代强军风采。陆海空三军列阵如钢铁长城,尖端装备彰显科技实力,这既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底气,也是民族复兴的保障。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理解“国无防不立”的深意,激发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的热情。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阅兵式传递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正是高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要以此次观礼为契机,将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结合,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红色资源,创新思政课形式,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刘建宏:
当银幕上钢铁洪流与蓝天战鹰交相辉映时,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直击心灵。这场盛典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国防建设的辉煌成就,更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现代装备方阵的亮相令人心潮澎湃,它们凝聚着几代科技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当解说提到某型装备研发历时十余载时,我忽然理解到: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镁光灯下的欢呼,而是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这场视觉盛宴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使命。在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中,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应是未来的播种者。我将把今日所见所感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案例,让年轻一代懂得:英雄不在远方,就在每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中;伟大不必惊天动地,只需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乔惠宇:
2025年9月3日,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我院组织集体观看直播,让我有机会在庄严的氛围中重温历史、感受荣光。
阅兵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战机呼啸、方队铿锵,每一个画面都让我心潮澎湃。这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家军事力量的盛典,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当装备方队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身影;当官兵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接受检阅,“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回响在耳边久久回荡。
这场阅兵让我深切感受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3500万军民的牺牲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传承这份红色基因,将爱国主义深植于学生心中,引导他们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
阅兵式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宣誓。我们生在盛世,更应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以教育的力量塑造明天更加自信、强大的中国。
此次活动让我再次坚定了理想信念。我将把这份感动与思考转化为教学中的生动素材,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强音,为培养有信仰、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红兰:
刚看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心潮久久难平。铁甲轰鸣、战鹰呼啸,既是对80年前“血肉长城”的隔空致敬,更是对今日“强国强军”的铿锵宣示。
作为高职马院教师,我深切感到:阅兵式上驶过的不仅是新型装备,更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立体教材。我们要把“能战方能止战”的国防逻辑、“国破山河在”的历史记忆、“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化作课堂案例、实训任务和社区实践,让学生在拆装一颗螺丝、调试一段程序、服务一次老人中体悟“和平来之不易,强国必须有我”。
历史并未远去,它在每一颗精准加工的螺丝里,在每一次精益求精的打磨中,提醒我: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强国必须有人接力。阅兵式是瞬间,育人是永恒;今日之震撼,将化作明日课堂里最滚烫的一粒火种,照亮青年通往大国工匠的道路。
宋翰娜:
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我深受震撼与鼓舞。当方阵以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不仅是对3500万牺牲军民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生动诠释。国防科技的飞跃展现着国家硬实力,导弹列阵、战机翱翔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以毕生心血铸就民族脊梁。
这场阅兵是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让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需以今日之奋斗守护。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当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传承红色基因,以知识报国、以创新强邦。铭记历史不是沉溺过去,而是汲取力量面向未来。愿以笔为戈,以行证道,与盛世共荣光!
刘 雪:
2025年9月3日的阅兵仪式,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当整齐的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先进的武器装备依次亮相,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我看到了祖国的强大,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风采。抗战老兵们那颤抖却坚定的敬礼,让我热泪盈眶,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的英雄 。阅兵仪式让我们铭记那段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的历史,深知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激励着我们新一代,将先辈的精神火种传承,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不负先辈热血,无愧时代担当。
杜 凯:
2025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阅兵仪式。
在天安门广场站立着的标兵,标兵身姿笔挺,眼神坚毅,他们如同沉默的卫士,肩负着神圣使命。随着‘标兵就位’一声令下,标兵迈着整齐有力的正步,“咔”、“咔”“咔”,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每一步仿佛踏在我的心灵之上,让我不禁回忆起14年的抗战,在我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命运之时,是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在号召抵抗侵略,拿起武器对抗侵略,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是一批又一批的像杨靖宇、陈翰章、赵尚志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到东北这片土地,打响保卫家园的第一枪。这场战争我们付出了3500多万人的惨重伤亡,也是这场战争彻底扭转了我国近代以来屡败屡战的局面,也是这场战争让我们奠定了民族自信。正是这份自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下,我国现如今已经拥有DF-5C、DF-61等核导弹,东风浩荡,威震寰宇,能够全时戒备、有效威慑,实现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战略威慑。
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依然在砥砺奋进,需要你、我、我们一起万众一心,发扬抗战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兰春伟:
观看9·3阅兵,心潮澎湃。钢铁洪流般的队伍、铿锵有力的步伐、翱翔苍穹的战机,不仅彰显了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公开课。受阅官兵坚毅的目光、挺拔的身姿,是对忠诚与使命最生动的诠释。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先辈的牺牲奉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必将这份自豪与感动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